扬州大学持续推动党建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一融双高”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9月下旬,秋高气爽。江苏盐城大中农场试验基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领衔研创的“无人化种植”水稻即将迎来新一轮测产验收。
2019年以来,张洪程所在团队以党员为骨干,将党支部建在田间沟头,开展稻麦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的攻关与示范种植。近两年,试验基地的小麦和水稻分别创造了平均亩产618.9公斤和738.5公斤的新纪录。
党建铸魂,党员担纲。近年来,扬州大学持续推动党的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一系列要害指标接连突破,演绎了“一融双高”的生动实践。
强化党的建设,筑牢思想根基
待遇丰厚的南京国企、工作稳定的家乡事业单位和万里之外的边疆基层,身处人生要害转折处,该如何选择?今年暑假,扬州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生、青年党员胡鑫踏上了援疆的列车,以坚定的步伐作出了铿锵回答。
胡鑫的选择代表一种风尚。今年毕业季,学校共有253名毕业生远赴西部,634名毕业生选择农林行业,1530余名毕业生扎根基层一线。
个体的选择,映照着群体的坚守。近年来,学校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加强自身建设、把好办学方向、培养一流人才、力扛教育担当全过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党的领导为高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刚强核心。”学校党委书记焦新安介绍,一直以来,学校党委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海内一流、国际闻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定位,谋划实施了五大发展战略、七大一流工程,依托党建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思想根基。
基层组织是党的生命力、凝结力与战斗力的不竭源泉。近年来,学校依托重大项目组、学科组、创新团队、师生公寓及社团组织设置党组织,推动党建触角向基层延伸,实现党建与教学、科研、治理等业务的深度融合、真正融入,切实将基层党组织建成了干事创业的刚强堡垒。
党建引领激发了学校事业新质态。近五年,学校累计荣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7项,实现国家科技三大奖“全覆盖”;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
聚焦立德树人,引领教育改革
苍松遒劲的革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的廉政教育基地……9月中旬,一列“红色巴士”串联起扬州红色景点。这是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旅游部门共建的“红色专线”。师生们发挥专业优势,义务担当红色讲解员,为城市带来了一场场沉浸式的“移动课堂”。
育人讲台嵌入社会舞台,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同频共振,这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高度概括。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施本科专业品牌化建设与提高工程,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育人……校党委积极发挥改革牵引功能,切实将发展优势转变为育人优势。
以教学为例,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需求的变化,2016年以来,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卓越教学”探索与改革,累计投入1.5亿元启动专业、课程、教材和实践基地建设等四大品牌工程,大刀阔斧地推进实践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党建工作的要害着力点。”学校党委副书记周如军介绍,学校持续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系统实施十大育人工程,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探索形成了“扬大特色、全国示范”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打造出了一块块“行走在学生身边”的思政品牌。
情感疏导、直播答疑、家庭援助……左红梅老师是校园里的当红主播。两年前,她开通了以情感教育为主线的公众号,成为拥有2万多粉丝的“知心姐姐”。在学校,类似的工作室还有20余个,是学校主动布局网络思政,贯通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各大场域的生动缩影。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一融双高’的根本标准。”在副校长王承堂看来,正是在校党委的组织推动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释放了强盛的人才培养张力。
聚力创新驱动,力扛“国之大者”
今年年初,中心一号文件作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等部署。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焦新安第一时间走访相关学院和科研机构,了解并推动文件精神落实。两会期间,他提交了《关于地方高校培养更多“一懂两爱”人才更好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议》等多项涉农议案。
校长丁建宁介绍,近年来,学校紧紧依托学科优势,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进,以高质量的创新成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在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南水北调、“双碳”战略等方面,持续书写着“扬大担当”。
农业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校党委终究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学校打破专业和人才壁垒,建立起贯通育种、栽培、农机乃至食品加工的全产业链学科群。
“头雁领航”激发群雁齐飞。迄今,学校取得的相关成果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7项,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覆盖。
“自然科学研究要有开天辟地的勇气,人文社科研究要有顶天立地的胸怀。”副校长赵文明介绍,学校充分发挥人文社科优势,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守正出新。
从“中国宝卷研究”到国家清史工程之《清宫扬州御档》研究,从《扬州通史》纂修到打造淮扬文化研究“新高地”,从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近年来,学校坚持打造发展性、时代性、标识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提供源源不断的“扬大聪明”。
“高校是创新的策源地,理应扛起引领发展的时代重任。”丁建宁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