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玄武区:“十五分钟教育圈”
提升课后服务品质
南京市玄武区将课后服务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环节,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过程设计、推动提质增效,努力提高家长和学生的获得感。2022年秋季学期起,针对“课后服务资源单一”“可支配优质公益资源不够均衡”等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市教育局的引领下,玄武区积极谋划、整体构建“15分钟教育圈”,让课后服务走出校园,走进场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规划“圈的构成”。玄武区将学生走出校门、步行约15分钟便可到达的公益性教科文体场域或空间纳入课后服务资源,打造为“15分钟教育圈”。构成方式为“1+x”,即“1个主要场馆加多个其他资源空间”,努力实现“一圈一品牌、圈圈有风景、圈圈有温度”。“圈”与“圈”不是孤立空间,也可资源共享。
统整“圈的资源”。在区域层面,玄武区教育局协同多部门梳理区内60个教科文体及红色教育场馆资源,结合2020年全区已确定的40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课后服务教育资源清单”,供学校选用,确保课后服务资源高品质、均衡化、全覆盖。在学校层面,各中小学校借助资源清单,构建校级“15分钟教育圈”,运用“圈”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校本化育人实践活动。
健全“圈的治理”。区域制定《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工作指引》,明确“圈”的服务内容、活动形式、安全治理、评价机制等,规范“15分钟教育资源圈”的常态治理,保障活动组织开展安全、有序、高效。学校则结合校情制定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工作方案,形成“一校一策”。
便捷化、均等化、普惠化的“15分钟教育圈”,不仅有助于解决“课后服务资源单一”“可支配优质公益资源不够均衡”等问题,且为玄武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后服务时光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蕴。
一方面,全面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区内中小学将“15分钟教育圈”建设与素质教育育人目标联通,与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及特色发展相融,创造性地开发生动鲜活、联结社会的实践活动。其一,馆校牵手。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海英小学、成贤街小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校与南京博物馆、南京图书馆、省美术馆“馆校合作”,联动多学科开展多元综合实践活动,沉浸式参观、零距离体验,扩大润泽儿童生命成长的学习场域。其二,亲近山水。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等利用临近玄武湖、中山陵的地域优势,依托南京市水上运动学校、中山陵茶文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体育运动、采茶劳动中探究学习。其三,校企共建。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分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等与周边医院、药企共建“中医药文化建设基地”,开展以中药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其四,行走都市。南京市中心路小学行走都市,触摸文脉,开发“百子寻百子——15分钟教育生活圈”系列研学活动,在真实情境中培育家国情怀。其五,携手科研院所。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南京市孝陵卫初级中学,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专业院校协作,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在参与小卫星研制、研究水稻种植等实践育人活动中获得综合素养的提高。其六,共建红色及国防资源。南京市小营小学、逸仙小学等学校,在附近东部战区、梅园新村纪念馆支持下,带领学生走进军营、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播撒努力学习、强身健体、报效祖国的种子。
另一方面,多重价值增强学生家长获得感。围绕教科文卫体等诸多要素,整体构建全覆盖、近距离、低成本的“15分钟教育圈”,步行15分钟左右即可置身多彩的“大课堂”,玄武学生及家长的教育幸福感在家门口持续升级。99.7%的学生及家长表示满足,归纳起来具有“十重价值”: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边走边学,愉悦身心,增强体质;在实践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爱心与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爱好兴趣,发展潜能特长;促进分享交流,有助改善师生、同伴、亲子关系;学用相长,让课本知识“活”起来;减少远距离的跨区域流动,非常适合当下校园疫情防控大环境。
落实“双减”再出发,是复杂艰巨、动态变化的系统工程。玄武区将继承锚定要害点,坚持不懈,以更宽阔的格局、更开放的姿态,构筑更有力的联盟,探索更科学的机制和更有效的路径,不断贡献有助难题破解的“玄武之策”。